一季度,整個建材行業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出現了虧損,水泥行業的虧損面預計更高。二季度過半,水泥價格持續下跌,短期市場越跌越深陷入泥潭,尤以華東地區最為嚴重。
現階段,短期市場形勢或難以扭轉。我們呼吁行業還是應在接下來的雨季、酷暑天做好生產調整,為下半年市場做好準備。
近日,在“分享匯·建材一周談”水泥網APP視頻號線上直播中,水泥大數據研究院負責人、資深分析師鄭建輝將深入探討分析當前水泥形勢及看法。
具體來看:
年初,我們對全年水泥行業經濟形勢作出判斷,認為上半年行業形勢嚴峻,提出行業既要有信心,更要有行動,重拾行業共識以穩定建材經濟。目前看,行業形勢嚴峻程度依然超過了預期,水泥行業或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局面。
我們看,一季度,整個建材行業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出現了虧損,水泥行業的虧損面預計更高。
二季度過半,水泥價格持續下跌,短期市場越跌越深陷入泥潭,尤以華東地區最為嚴重。
4月份是水泥行業傳統的銷售旺季,然而多個水泥年產量過億的生產大省月產量同比出現下滑,河南、湖北同比下滑超10%,廣東、廣西、四川同比降超5%,山東降超4%。從環比看,華東、中南、西南環比3月均出現下滑。
而從我們監測的水泥周發運量數據,中南、華東地區均較3月中旬有明顯回落。水泥需求呈現“脈沖式復蘇,后繼乏力”的特征。這導致行業庫存不斷的攀升,全國平均庫位上升至七成,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現階段,短期市場形勢或難以扭轉。我們呼吁行業還是應在接下來的雨季、酷暑天做好生產調整,為下半年市場做好準備。
一方面,大企業應帶頭穩定市場。
2023年,中國經濟復蘇過程中,建材行業復蘇穩增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水泥行業之中不少水泥巨頭都是國企,央企,應帶頭穩定市場。我們也注意到部分地方要求企業滿產,但滿產不等于維護市場,也不等于利潤,更不等于市場穩定。
價格穩定、效益穩定、產業鏈穩定才是核心。企業應在合理的市場份額水平下,合理的產能利用率水平下,追求行業效益最大化,減少價格踩踏惡性博弈。
另外,未來行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必須要有這一點共識,就是合理的利潤是行業轉型升級的前提。沒有合理的利潤,企業要進行轉型升級就無從談起。
目前水泥行業銷售利潤率已大幅低于工業平均水平。
在當前全球水泥巨頭都在耗費巨資進行大幅減碳的背景下,我國的水泥行業若陷入無序競爭的持久戰,無疑會動搖我國水泥行業升級的基礎,不利于雙碳目標的實現。通過無序競爭的方式去產能并不是一個好方法。
十三五期間,大部分水泥企業盈利能力提升,行業負債率下降。2015年行業負債率60%,2022年48%。同時企業進行了技改升級,企業之間的差距存在一定的縮小。
那么通過無序競爭,短期內令較多數企業退出市場的可能性幾乎為0,作用有但非常有限,持續時間越長越不利。而且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僅損害股東利益、地方經濟利益,還損害企業長期發展的利益。
我個人非常認同中國建材原董事長宋志平所說的,水泥行業應該從惡性競爭、過度競爭走向理性競合。國外成熟水泥市場水泥企業之間即使是在需求大幅下滑的金融危機時期,水泥企業也并沒有陷入拼價格、惡性競爭的死局。
最后,我們相信中國水泥行業通過企業家的努力以及政策的智慧,最終還是會回歸統一的共識,競中求和,求同存異,重振行業效益。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轉載自“中國水泥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內容只做參考交流學習之用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告知!